成都骗子免费送保健品和鸡蛋,103名老人被骗了10万元
不少骗子利用子女对老人关心不够,大打亲情牌骗取信任后进行诈骗。子女要多关心老人,让老人了解常见诈骗手段,有所防范。
不少骗子利用子女对老人关心不够,大打亲情牌骗取信任后进行诈骗。子女要多关心老人,让老人了解常见诈骗手段,有所防范。
黄教授认为,老年人生活比较空虚,想要主观上克服这种心理很难的,但是只要自己发展些兴趣爱好,自己找事情做,不仅身体好了,保健品公司也没有空子可钻。
电话营销骗局已经从直接的推销保健品、保险、贷款、高息理财发展到老年证升级、组织低价游等形式,让人“防不胜防”,成了专门针对老人的“城市牛皮癣”。
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认为,现在的问题不只是保健品冒充药品,而是药品冒充保健品,毁损了中药形象。
2018年11月6日,抚顺市公安局望花分局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大队破获一起非法经营案,抓获两名非法经营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额150余万元。
许多老人的维权以及法律意识较低,一旦上当受骗不喜欢报警。他们怕子女埋怨,怕人笑话,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这让骗子们有了更多逍遥法外的机会。
专家讲座随意听、鸡蛋大米免费送、外地旅游便宜去...这些都是骗子的套路,通过这些手段,原价一二百元的保健品身价往往会翻上十多倍,甚至摇身一变成为所谓诺贝尔奖得主研制、包治百病的"神药"。
微商作为一种新兴的创业方式,有人赚的盆钵满满,有人输的血本无归,而百年顺和堂却在最近一段时间因为种种问题深陷舆论风波,面对外界的各种质疑猜测,未来它将何去何从?
凡是骗子要骗人,有二个要素。第一个你有缺点,或特别需要或贪婪。第二个是必须经过洗脑这个过程。
打着“以房养老”旗号的虚假投资项目,专门针对空巢老年人高额贷款,抵押其房产后凭借委托文书再悄然卖房。很多老年人因此失去了唯一的房子,还背上了巨额债务。
今年春天,重庆警方破获一起涉案金额过千万的特大假药案。警方侦查发现,这种所谓包治各类病痛的万能药不但不能治病,长期服用还会给病人带来多重伤害。
朔州市工商局提醒中老年朋友,千万警惕不法分子拉虎皮扯大旗,冒充医药专家,以赠送礼品为诱饵,过度宣传保健品的作用与功效,欺骗钱财。
广州荔湾警方经过一个多月侦查,端掉一个高价售卖保健品诈骗老年人的团伙。经查,该团伙在广州、佛山、东莞等地开设多处经营网点,现已破获该团伙案件52宗,及时为60多名受害人挽回经济损失。
保健品推销员讲述亲身经历,每一步都是套路。
患者出现病情,切莫在网上乱投医,看病用药要相信科学,到正规医院去诊断治疗。
目睹其中的种种“坑老”套路后,郑大爷觉得老人之所以会买保健品,除了对保健品有期待心理和从众心理外,更重要的还是老人内心的孤单寂寞。
一家叫“中国糖尿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机构,在株洲芦淞区四处张贴广告,招揽糖尿病患者。该机构还打着与株洲某知名医院一起合作的旗号,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免费体检和救助等一系列服务,不少老年糖尿病患者信以为真,纷纷购买保健品,少则三四千元,多则上万元。
媒体曾多次曝光保健品会销骗局,监管部门发现一起严处一起,国家相关部门也陆续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打击这一违法行为,但类似会销黑幕依旧每天在全国各地上演。
据警方介绍,该团伙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涉及湖北、四川、河南、江西等30个省市、自治区,涉及的保健食品种类多达数百种,涉案价值十分惊人。
近年来,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新的热点话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不法分子往往利用老年人“老有所养”的渴望心情,以养老建设项目或者与养老相关的健康养生项目为诱饵,通过高息回报等方式,再施以免费旅游等小恩小惠,进行非法集资诈骗。
警方提示老年人,不要轻信他人的介绍和广告宣传,一些医药广告往往夸大疗效,误导消费者。购买药品时务必到正规药店或医院,切勿贪图便宜在街头或集贸市场购买。
老吕购买的阿司匹林的有效药物含量经检测为零,没有任何药效。他向当地食品药品稽查支队举报,半年后,食药部门联合公安机关成功打击了一个庞大的制售假药犯罪网络!
赵老先生接连收到6封来自“三星公司”带有刮奖卡的信件,而且每次都能刮中二等奖,奖品为一辆北京奔驰轿车,赵老先生希望通过此事提醒广大老年人不要上当受骗。
“公司回馈客户,免费旅游”67岁的宋英(化名)接到这个“天上掉馅饼”的电话后,跟随一家保健品公司到了房山六渡桥度假村,两天下来,不少老人花了万元购买保健品。但老人们不知道,从一开始的电话邀约就是陷阱。 保健品公司从网上以两毛到一百元不等的价...
一百来号老年人围坐在一台电视前,他们掏出一张百元钞,对着电视屏幕摇晃,如果工作人员报出一个数字,跟老人手中钞票的尾号相同,就能喝一支“孙思邈还魂汤”,据说癌症都能治。这样的场景每天在合肥市国光万豪广场一家公司上演。
自2018年6月以来,山东省公安机关共侦办食品刑事案件140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177人,打掉“黑窝点”801个,涉案价值逾8亿元。
许多犯罪嫌疑人利用老年人体弱多病、渴望关爱的心理,开设所谓健康讲座,抓住老年人精神空虚的弱点,骗取老人家的信任,高价推销产品,从中牟取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