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新方法筛查宫颈癌,更快更准还能避免不必要阴道镜检查!
从HPV感染到发生宫颈癌,短则数年,长则数十年,若在这一时期内及时发现HPV感染并识别癌前病变,就能有效防治宫颈癌。
从HPV感染到发生宫颈癌,短则数年,长则数十年,若在这一时期内及时发现HPV感染并识别癌前病变,就能有效防治宫颈癌。
胰腺癌早期的确诊率不高,手术死亡率较高,而治愈率很低。对此,医学工作者们一直在寻找对抗之法。
c-MET靶向药一波三折的故事,有点像当年的EGFR靶向药。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借助微生物疗法,人类真的可以像治疗普通感冒一样,让人们不再谈癌色变,让我们共同期待和努力。
经过3年的研究,三篇关于真实癌症患者的研究数据在《科学》杂志发表,证实了肠道菌群在抗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以前由于种种局限,中国的新辅助治疗比例不高,但情况正在快速改变。规范化的新辅助治疗,将是患者的福音。
免疫检查点抗体药物能够激活部分肿瘤患者的免疫效应,显著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
80%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在原发肿瘤还不能被当今临床检查手段发现时,转移部位就有了癌细胞种植。
为规范我国甲状旁腺癌的管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等单位联合建立了全国性甲状旁腺癌登记注册系统。
中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能同时发现多种恶性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法,能方便、稳定、灵敏地同时检测两类常见的肿瘤标志物。
为时5日的2019年ASCO会议在芝加哥圆满闭幕,专家们带给肿瘤医学界许多的新药和新治疗方案。
2014-2018年上市的57个新药可用于治疗23个肿瘤的89个适应症,其中31%获批的适应症是非实体肿瘤, 如白血病、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
研究结果证明,局部麻醉药对某些肿瘤细胞的凋亡、增殖、转移、癌基因DNA去甲基化等有相关影响。
近日,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癌膜蛋白调节网络(CaMPNets)模型,成功鉴定了新型乳腺癌预后生物标记物和可药物靶标。
DD-EPIC疗法由我国老一辈妇科肿瘤专家于30多年前首创,这些年来一直应用于卵巢癌晚期患者。
新的血浆蛋白标记物可用于改善附件卵巢肿物的妇女的诊断,或用于进行卵巢癌高危妇女的早期筛查。
非侵入性的液体活检将为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带来新的检测方法。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能更好地分析食管癌的致癌基因,未来有望提高这类癌症的诊治效率。
越来越多的医生认为,用自己的细胞来治疗自己的癌症,是未来肿瘤治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白血病癌性干细胞的研究成果最终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可能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骨髓移植目前仍是标准的治疗方案。
肿瘤本身一种疾病,“无为而治”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一旦患上了乳腺癌,应该积极治疗。
国家医疗保障局将17种抗癌药纳入了医保,这无疑是我国肿瘤患者的一大福音。
这次的新政从促进国产仿制药,扩大进口药两端同时发力,可以说下的是一盘逼药企改革创新,增强竞争力的大旗。
hpv疫苗技术的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即便注射了疫苗,仍然存在患宫颈癌的风险,而现在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已经可以做到准确的辨别。
在今天的癌症治疗中,化疗已经非常普遍,而人们关于化疗的探索,却走过了漫长的历程。
与死亡率高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相比,目前癌症死亡率已经降低了23%,这其中主要归功于新的诊断技术的发现。
罗永章在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希望,希望能够为千千万万的癌症患者多赢得一点时间,多生出一分希望。